請旋轉螢幕為橫式

作物栽培資訊-作物基本資料

茶葉(茶)

Tea


壹、前言

       臺灣茶園面積最高達48,442公頃(1959年),逐年減至為19,342公頃(2002年),現有臺灣種植小葉種茶樹品種主要來自中國福建地區,而大葉種茶樹品種則從印度、緬甸等地引進。由於地理的隔離,人為栽植及育種的因素,臺灣茶樹品種自成一格。目前臺灣茶樹有品種登錄者約一百餘種,栽培品種佔十餘種,其中青心烏龍栽植面積最廣,約佔 50%,其餘則為青心大冇、臺茶 12 號、臺茶 13 號等等。青心烏龍大都種植在中高海拔茶區,青心大冇則栽植於桃園、新竹、苗栗等茶區。

       茶樹在天然環境下,一般樹齡可達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經濟栽培年限則在四十年至六十年之間。樹齡一旦超過經濟生產年限時,會因枝條、根系自然老化、萌芽力減弱而產量銳減,甚至有嚴重落葉現象,茶園生產力衰退,此為自然現象;現有部分茶園因栽培管理不善和自然環境不良等因素的影響,而提早老化,甚至於種植僅十餘年,生長勢即有衰弱現象,易引起茶樹開花結實,茶菁產量因而逐年減少,茶菁品質亦受影響。

       茶樹生長在最適氣候條件下,可獲得高產量與高品質,進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此,種植茶樹時,必須在最適當之地區種植,即所謂「適地適作」,如此才能發揮茶樹之生產潛力,降低生產成本。

貳、茶樹品種介紹

       一、品種之分類

              茶樹品種依親緣(葉幅大小)、適製性、樹型或產期不同可作如下之分類:

              (一) 親緣:分大葉種和中國小葉種兩種,大葉種中印度阿薩姆種適合製作全發酵之紅茶。臺灣山茶亦可製造紅茶,而皋盧之紅茶品質則不佳。中國小葉種適製各類之茶葉,唯以部分發酵茶及不發酵茶為主。

              (二) 適製性:分不發酵茶、全發酵茶、部分發酵茶三大類。適製不發酵茶之品種為青心大冇、青心柑仔等。適製全發酵茶之品種為阿薩姆種、臺茶七號、臺茶八號、臺茶十八號、黃柑等品種。適製部分發酵茶之品種為青心烏龍、臺茶十二號、臺茶十三號、臺茶十九號、臺茶二十號、鐵觀音、硬枝紅心、武夷、大葉烏龍、青心大冇及民間所謂的四季春等茶樹品種。

              (三) 樹型:分為喬木型和灌木型兩種。前者如印度阿薩姆及臺灣山茶,後者係中國小葉種。前者採摘面宜剪成水平型,後者則以淺弧型為主。

              (四) 產期:以春茶萌芽期分早、中、晚生三類。而茶樹萌芽期受品種間固有特性之不同而差異,亦受種植地區之氣候及剪枝時期之不同而不同。一般於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萌芽者為早生種。較早生種遲7-10天萌芽者為中生種。晚生種則較中生種遲7-10天萌芽者。

       二、主要品種介紹

              (一) 青心烏龍:係於民國7年選出四大名種之一。幼嫩芽葉色澤鮮綠略帶紫,樹型橫張性,葉型細橢圓,葉色濃綠,葉質柔軟,枝葉較密生。製茶品質優異,尤其製造包種茶特優,滋味甘醇、香氣特佳,甚受消費者喜愛。惟生長勢弱,易感染枝枯病,萌芽數雖多,收量不及青心大冇。適製包種茶,開始採摘期為4月中旬,扦插及定植成活率低於一般品種,主要產茶縣市均有種植。

              (二) 青心大冇:亦為四大名種之一,幼嫩芽葉綠色略帶紫,葉型長橢圓,樹型橫張性,葉呈暗綠色,葉片中央為最寬處,葉質稍硬且鋸齒銳利,生長勢及抗病蟲害中等。製造各類發酵茶,尤以烏龍茶為優異,夏茶若遭小綠葉蟬輕度危害者,採其幼嫩芽葉製造高級椪風茶,風味尤佳,生育正常者萌芽數多,收量較青心烏龍為多,適製性廣,開始採摘期為3月下旬,扦插及定植成活率高,栽植於桃、竹、苗茶區。

              (三) 硬枝紅心:四大名種之一,幼嫩芽葉為紫紅色,葉型橢圓,鋸齒大且深,樹型直立,枝條粗疏,萌芽數少,生長勢弱,抗病蟲害性弱,收量不及青心大冇。適製鐵觀音茶、烏龍茶、紅茶,目前製造石門鐵觀音茶,品質優良,為愛好鐵觀音茶者所喜愛。開始採摘期為3月中旬,扦插及定植成活率較一般品種為低,臺北縣石門、三芝為主要栽培區。

              (四) 大葉烏龍:亦為四大名種之一,幼嫩芽葉綠色略帶淡紫紅色,葉型大呈橢圓形而寬闊,鋸齒大且銳利。樹型大而稍直立,枝條粗疏,萌芽數少,生長勢強。抗病蟲害性強,收量不及青心大冇。適製烏龍茶、紅茶。目前製造紅茶,品質優良,為愛好紅茶者所喜愛。開始採摘期為三月中旬,扦插及定植成活率較一般品種為高。栽植於臺北縣坪林、淡水、花蓮瑞穗茶區。

              (五) 鐵觀音:幼嫩芽葉為紫色,葉型橢圓,鋸齒較青心烏龍略大,葉緣略呈波浪狀、葉肉厚、樹型橫張,枝條分枝疏,萌芽數少,生長勢及抗病蟲害性中等,收量不及青心大冇。適製鐵觀音茶,滋味濃。開始採摘期為4月中旬,原產於福建安溪,扦插及定植成活率亦低,以栽植於臺北市木柵、南港等茶區為主。

              (六) 青心柑仔(柑仔種):幼嫩芽葉為濃綠色,葉型長橢圓,樹型稍直立,枝條分枝疏。萌芽數少,不過採摘期長,是即採摘次數多,雖至年底仍有茶可採。開始採摘期為3月上中旬,生長勢及抗病蟲害性中等,產量不及青心大冇。適製龍井茶、綠茶,製造龍井茶、碧螺春,品質極為優異,扦插及定植成活率略低於青心大冇,栽植於臺北縣三峽茶區。

              (七) 武夷:幼嫩芽葉為淡綠色,葉型長橢圓,略似菱型,樹型直立,枝條疏,生長勢及抗病蟲害性強,較耐枝枯病。開始採摘期在4月上旬,收量略低於青心大冇。適製包種茶、烏龍茶,栽植於南投縣名間鄉及臺北市木柵茶區。

              (八) 臺茶七號:60年在泰國引進之Shan系統中選出,原為5118號品系,民國63年命名。幼嫩芽葉為淡綠色,葉為長橢圓型。開始採摘期為3月中、下旬,扦插及定植成活率比臺茶八號低,生長勢中等,樹型喬木橫張性,枝葉茂密柔軟,根系脆弱,抗病蟲害性弱,收量高。適製紅茶,外觀灰白,葉底明亮,普遍栽植於土層深厚鬆軟,有機質多之南投縣魚池、埔里及花東紅茶區。

              (九) 臺茶八號:由印度引進之Jaipuri系統中選出,原為184號品系,63年命名。幼嫩芽葉為淡綠色,葉為橢圓型,開始採摘期為3月上中旬,樹型喬木直立型,枝葉粗疏,易繁殖,扦插及定植成活率高,生長勢強,抗病蟲害性強,收量較臺茶七號低。適製紅茶,所製之成茶外觀油黑,水色容易帶黃綠色,栽植於南投縣魚池、埔里及花東等紅茶區。

              (十) 臺茶十二號(金萱):親本係以臺農八號為母本,與父本硬枝紅心雜交,原為2027品系,70年命名。幼嫩芽葉淡綠色,葉為闊橢圓型,開始採摘期約在 3月中下旬,管理良好者,採摘期較為提早,扦插及定植成活率較其他品種為高,生長勢強,樹型為橫張性,抗病蟲害性強,較耐枝枯病,收量高。適製包種茶、烏龍茶,目前全臺各主要茶區均有種植,生長情形尚稱良好。 

              (十一) 臺茶十三號(翠玉):親本系以硬枝紅心為母本,與臺農八十號雜交,原為2029號品系,70年命名。幼嫩芽葉綠帶紫色,葉為大闊橢圓型,開始採摘期為3月中下旬,管理良好者採摘期可提早,扦插及定植成活率略低於臺茶十二號,萌芽數較臺茶十二號為少,生長勢中等,樹型為直立性,抗病蟲害性中等,收量低於臺茶十二號。適製於包種茶、烏龍茶,全臺主要茶區均有栽培。

              (十二) 臺茶十八號(紅玉):其系統來源為母本由緬甸引進茶籽,父本為臺灣野生茶樹之種籽,於民國35-48年,分批進行雜交中之♀B-729(Burma)×♂B-607(山茶)之後裔,88年命名。幼嫩芽色為淡黃綠帶紫色,葉為橢圓型,無茸毛。開始採摘期為3月上、中旬,樹型喬木立型,茶芽不易纖維化,易扦插繁殖,定植成活率高。香氣特殊,適合製造特殊香氣之紅茶,沖泡成乳製品仍能保持原有香氣,生長勢強,抗病性強,抗蟲性中等,抗旱性強,適栽於南投縣魚池、埔里及花東等紅茶區。

              (十三) 臺茶十九號(碧玉):臺茶十九號母本為臺茶十二號,父本為青心烏龍,於93年命名。其樹型為橫張型灌木,屬小葉種,中生種,幼芽葉顏色為淡綠色,嫩葉有茸毛,略較臺茶二十號為疏,成葉為橢圓型。單位面積茶菁收量較臺茶二十號略低,採摘期略遲於臺茶二十號。扦插茶苗成活率及定植成活率高,適於中、高海拔茶區種植,生長勢強,屬較不耐旱品種,應適時灌溉,以利根系生長。製造包種茶,其色澤翠綠,水色蜜綠亮麗,幽香且滋味甘滑。

              (十四) 臺茶二十號(迎香):臺茶20號母本為2022,父本為青心烏龍,於93年命名。其樹型為橫張型灌木,屬小葉種,中生種,幼芽嫩葉鮮綠略帶紫色,後轉為鮮綠色,嫩葉有茸毛,略較青心烏龍為密,成葉為略長橢圓型,萌芽整齊。單位面積茶菁收量高,但較易纖維化,應於適採期採收完畢。扦插茶苗成活率及定植成活率高,適於低海拔茶區種植,生長勢強,屬較耐旱品種,但在不通風溼度較高環境下,應注意茶餅病及赤葉枯病的危害。製造包種茶,其色澤鮮綠,水色蜜黃清澈,香郁而味強。

(參考資料:茶樹品種及其特性。2007。茶樹整合管理,第15-19頁。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