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旋轉螢幕為橫式

作物栽培資訊-作物基本資料

百香果

Passion fruit


       百香果(Passiflora spp.) 又稱西番蓮、西番果、雞蛋果、時計果。為多年生蔓性果樹,屬於西番科(Passifloraceae)、西番蓮屬(Passiflora spp.)。百香果原生於南美巴西,臺灣早期自日本引進紫色品種 (Passiflora edulis) 試種,但因果實小、果汁率低,糖酸度低,經濟栽培價值低,但因耐寒性較強,可藉蟲媒授粉,散生於中低海拔山區。1964年及1976年先後至美國夏威夷、中南美引進黃色品種(P. edulis f. sp. flavicarpa),具有生長勢強、果實大,果汁率高,酸味強及產量高等優點,惟耐寒性較弱,且為自交不親和性,必須人工授粉始能結果。之後因生產成本與病毒病緣故,1970年代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之研究人員以紫色品種(具自交親和性)為母本,黃色品種(自交不親和性)為父本,雜交而育成一品種,命名為台農一號,並以嫁接苗方式繁殖維持其優良之園藝性狀,同時進行大量種苗之繁殖,為大量、快速繁殖,亦可採扦插繁殖。由於此一品系種植後於田間自然授粉率高,成熟果實之果皮呈現鮮紅色,果汁具有獨特的果香,且適合鮮食與果汁加工,深受消費者歡迎,已成為目前之主力品種。
       百香果生長勢旺盛,為多年生蔓性果樹,莖部經多年生長後可以長成粗大且木質化。葉片為單葉互生,具三分叉掌型葉。花朵顏色多變,一般為紫、紅、藍及白色,台灣常見之栽培品種花朵顏色為白色,花瓣靠近基部有紫色暈,花梗頂部有三片卵型或心臟型苞片,邊緣為鋸齒狀,包圍花萼筒基部,花萼片5片,花瓣5片,花瓣內部著生2列細絲狀副花冠,具有1個雌蕊,5個雄蕊及3個柱頭。果實成球型或卵型,成熟時轉成紫色或黃色,果皮類似革質般堅韌不易切開,果肉白色與果皮緊緊相連,不易分離,形成外果皮。果實內有許多黑色或褐色的種子,種子外層具有1層假種皮包裹,假種皮含香氣的汁液,為熟知的百香果汁,亦為食用部位。百香果產地以南投縣埔里鎮太平社區(大坪頂)為大宗,約佔全臺產量之90%,可稱為百香果生產專區,耕作面積為350公頃,年產量為6,000公百香果-2噸,總產量約有三分之二為鮮果銷售,其他為次級品,主要製作成加工食品或取出果肉,供應國內相關食品業者。

〔參考資料:陳彥佑等。2016。百香果整合管理,百香果1-2頁。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