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旋轉螢幕為橫式

作物栽培資訊-作物基本資料

甘藷

Sweet potato


       甘藷(Ipomoea batatas (L.) Lam. )為旋花科甘藷屬作物,又名番藷、地瓜等,為台灣重要雜糧作物之一,栽培種的染色體數目,2n=90,它是起源於以墨西哥為中心的熱帶美洲,台灣是在17世紀初期,由福建傳入栽培,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

       台灣甘藷之生產和利用,有二個很明顯不同的時期。一為自1947年至1971年間,甘藷主要用途為農村重要的自給飼料及輔助食糧,生產和需要量大,故栽培面積保持在20~24萬公頃,年生產量為200~340萬公噸,這是台灣甘藷生產和利用上最高峰的時期。一為自1971年以後,由於用途的變遷,甘藷用作飼料需要量銳減,所以栽培面積逐年大幅減少,目前以供食用為主,部份作為食品加工及澱粉原料,至1996年,栽培面積僅剩一萬一仟餘公頃,年生產量為19萬5仟餘公噸,進入台灣甘藷生產和利用史上的低落時期。

       台灣甘藷品種變遷,概括可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第一時期自1895至1945年,育種目標為豐產和高澱粉品種,主要用途是澱粉、釀造、溶劑和飼料,育成的重要品種中以台農31號栽培面積最大。第二個時期自1946至1960年,育種目標為高澱粉和食用品種,產品作為飼料、澱粉及輔助食糧等作用,育成的重要食用品種以台農57號栽培面積最大, 製粉用品種則以台農31號及台南18號為主。第三個時期自1961年迄今,主要育種目標轉為甘藷品質改良,主要用途供食用,部份作食品加工和澱粉原料,育成重要的品種有台農66及桃園1號等, 其中以台農66號栽培面積最大。

       台灣今後甘藷品種改良目標是產品多樣化、品質高級化及利用特殊化,以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葉菜甘藷品種之莖葉生長與發育迅速,病蟲害少,栽培時可不必噴灑農藥,半直立型植株匍匐於地面,受颱風及豪雨之損害較其他葉菜類輕微,又具再生能力強之特性,可於颱風過後短時間內恢復生長,迅速供應市場,有助於紓解災後蔬菜供應不足之壓力,為重要夏季蔬菜之一。而目前能源作物的發展已經起步,甘藷為生產生質酒精的上選原料,當務之急為育成酒精產量高的甘藷品種,形成相輔相成之產銷體系,使台灣甘藷的產業能獲得更穩定的發展,同時可貢獻二氧化碳減量之環境效益。

(參考資料:甘藷專輯。2007。桃園區農業專訊第60期,第13頁。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