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前處理

       玉米適應範圍廣泛,世界各地的玉米生產大多集中在緯度30°∼55°之間,在緯度47°以上的地區栽培面積較少。多數熱帶地區,從臨海到數千公尺海拔之高山區都可見其蹤跡,其重要產區大多集中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玉米的產量會因溫度高低、雨量多寡與分布及日照長短而發生變化,一般理想的氣候條件是生育期間有溫暖氣候,生育初期和抽穗前後有適量水分,到生育後期又須稍為乾燥,促進籽實成熟,並利於採收工作。

一、溫度

       玉米為適於溫暖氣候環境的作物,其生長受一定之低溫限制。若日溫平均低於19℃,夜溫低於13℃,玉米無法生長良好。溫度為21∼27℃及無霜期維持在120∼180日的區域,則可獲得較好的產量。玉米對於高溫的限制彈性較大,但氣溫若低於4℃或高於48℃,則完全停止生長。在整個生育初期,低溫會明顯減低產量,而對生育後期的影響較輕,惟若遭遇過冷季風,亦將嚴重影響產量。

二、雨量

       生長區域的年雨量一般介於250∼5,000公釐之間,無灌溉時,降雨需維持1,500公釐。玉米生長雖然無特定的降雨上限,但過多亦不利於生長;尤其在玉米苗期多不耐淹水,在多雨季節則應隨時排除積水,以免發生病蟲害及延長成熟期。就玉米水分需求而言,在生長期中最關鍵的時刻為雄花抽穗期與授粉期,此外,在生長初期及籽粒充實期也很重要,生育後期則需稍為乾燥。

三、日照

       玉米屬於短日照作物,通常長日照下其莖葉繁茂,生長期延長;短日照下開花提早,營養生長受到抑制。品種間對日照長短之敏感性頗有差異,因此,栽種玉米必須針對當地之日照條件,慎選品種。

四、土壤

       玉米對土壤的選擇並不嚴格,除極端砂土及黏土外,均可栽植;但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之肥沃壤土為佳。玉米生長的最適合土壤酸鹼值大約在pH值5.0∼8.0的範圍,其中以pH值6.0∼7.0最佳。在適宜的土壤中,玉米根系發達能伸長至1.0∼1.5公尺深。臺灣位於太平洋的颱風帶,又為大陸東南邊緣的季風盛行區,南部屬於乾濕季分明的熱帶;北部為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獨特。但基本上此種氣候對於玉米生產限制不嚴重,除須注意梅雨、颱風、豪雨及冬季東北風的低溫寒害外,一般地區全年均可栽培玉米,多以春、秋兩季為主。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7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玉米根系分布深廣,為利於根系的生長,耕犁宜深。一般在土壤含水量約85%時,播種前先均勻施堆肥或基肥,再利用耕耘機耕犁、碎土及整平。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可採不整地栽培,只需在土表開溝後將種子播於溝底;而排水不良的黏質土壤則宜採作畦播種,將種子播於畦上之播種溝中。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1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一、播種期

       臺灣各地區的溫度、降雨量及日照量有所不同,原則上,播種期視各地自然環境及耕作制度而異。在雨水即將來臨之前或第一次降雨之後即時播種,有利於維持產量。春作及秋作各地種植玉米之適當播種期如表一,而臺灣各地區硬質玉米最適期作及其推薦耕作制度如表二。

表一、臺灣各地區春作及秋作之最適播種期

地區 春作 秋作
北部 2月下旬至3月下旬 8月中、下旬
中部 2月中旬至3月中旬 8月中、下旬
嘉南 2月上旬至3月上旬 9月上、中旬
高屏 1月下旬至2月中旬 9月上、中旬
花蓮 2月中旬至3月中旬 8月下旬
臺東 2月上旬至3月上旬 8月下旬

表二、臺灣各地區最適期作及其推薦耕作制度

地區 推薦耕作制度
中部 ① 水稻 (2∼6月) – 田菁 (7∼8月) – 硬質玉米 (9∼1月) ② 硬質玉米 (3∼6月) – 田菁 (7∼8月) – 地區特產 (9∼1月) ③ 綠肥 (4∼8月) – 硬質玉米 (9∼3月)
嘉南 ①水稻 (2∼6月) – 田菁 (7∼8月) – 硬質玉米 (9∼1月) ② 地區特產 (4∼6月) – 田菁 (7∼8月) – 硬質玉米 (9∼3月) ③ 綠肥 (4∼8月) – 硬質玉米 (9∼3月)
高屏 ①水稻 (2∼6月) – 田菁 (7∼8月) – 硬質玉米 (9∼1月) ② 地區特產 (4∼6月) – 田菁 (7∼8月) – 硬質玉米 (9∼3月)
花東 ①水稻 (2∼6月) – 田菁 (7∼8月) – 硬質玉米 (9∼1月) ② 硬質玉米 (3∼6月) – 田菁 (7∼8月) – 地區特產 (9∼1月)

二、播種方法及播種密度

       一般硬質玉米或青割玉米之播種多採機械真空播種器進行播種,亦可採真空雙層施肥播種機或中耕機附掛履帶式播種器進行播種工作。硬質玉米之行株距為75×18∼24公分,每穴1粒,公頃株數以53,000∼55,000株為宜。青割玉米為提高鮮草量,可適度密植,行株距為75×18∼21公分。公頃株數62,500∼66,000株為佳。播種覆土後於萌芽前,可任選下列一種藥劑防除雜草,3公斤的50%施圃草脫淨可濕性粉劑,每公頃稀釋至600公升,或4公斤的50%撲多草乳劑稀釋250倍後,均勻噴施於土面。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1-12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氮、磷、鉀三要素是玉米生長時的重要補充養分,尤以氮素最重要。目前臺灣栽培玉米時,氮、磷、鉀三要素之推薦施用量分別為每公頃氮素120∼160公斤、磷酐60∼90公斤、氧化鉀50∼80公斤。相當每公頃施用硫酸銨600∼800公斤、過磷酸鈣330∼500公斤及氯化鉀80∼130公斤。在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對三要素的需求量也不同,故玉米施肥可分為基肥及追肥。而為便於施肥,可以臺肥39號複合肥料每公頃施400公斤作為基肥,並於播種後25∼30天及45∼50天分別施用追肥,每公頃施用硫酸銨或硝酸銨鈣或臺肥1號複合肥料200公斤。施肥位置宜在玉米植株旁5∼8公分為宜。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3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玉米栽培需保持適當的密度,密植易徒長,發育不良,疏植株數不足則影響產量。如採用真空播種機播種,調整適當行株距,每穴1粒,則無須間苗。如採人工播種,每穴2粒,待株高15∼20公分時間苗,每穴留1株。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3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一般玉米生育期約進行2次中耕,其主要功用在防除雜草,並具培土的功能。另為提高追肥效果,可在追肥施用後,即進行中耕,惟中耕不可過深,以免切斷根系。在第二次追肥施用完,並進行第二次中耕後,一般就不再需要中耕。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4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玉米對水分需求量因生育期不同而異。生育初期應保持適當水分,開花期之需水量最多,且最重要。若無降雨,則應行灌溉,以免產量受到影響。一般而言,播種後25∼30天、雄穗抽出始期及吐絲期應進行灌溉。亦可配合施用追肥及中耕培土作業,即先行灌溉,待土壤稍乾燥後,再施追肥並進行中耕培土工作。玉米幼苗期最忌淹水,故應特別注意排水,以免造成傷害。玉米生育期間如受到浸水,會使莖葉變黃,發育受阻,甚至枯萎,嚴重影響產量與品質。因此,玉米生育期間,如遇雨季,應做好排水工作,嚴防田間積水。

(參考資料:臺灣硬質玉米栽培管理技術。2016。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4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