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前處理

       在前作物收穫後,即清除田間之殘株或雜草後翻犁一次,在播種前1∼2天,且土壤略濕潤時,均勻撒施有機質及基肥後再耕犁一次,如土壤屬偏黏性之土壤,宜多耕犁乙次,避免土塊過大,發芽不整齊或缺株率偏高風險。整地後即行開溝及播種,若採用真空機械作業,則可一次完成作畦、播種、覆土、及鎮壓工作。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5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一、春作

       北部:2月中旬~3月中旬

       中部:2月中旬~3月中旬

       南部:1月下旬~3月上旬

       東部:1月下旬~3月上旬

       花蓮:2月中旬~3月中旬

       澎湖:3月上旬~4月上旬

二、秋作

       北部:7月中旬~8月下旬

       中部:7月中旬~8月下旬

       南部:7月下旬~9月上旬

       東部:7月下旬~9月上旬

       花蓮:7月中旬~8月下旬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5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應選用飽滿完整之上期作收穫新鮮種子,播種前宜先進行發芽率測定,以確認種原品質,發芽率檢測,可取適當的花盆或具排水功能容器,內置10∼15公分以上厚度之砂土,充分澆水後再鬆開沙土乾燥,隔天取30∼50顆播種用種子播種於土內,播種深度約3∼5公分,覆土後鎮壓,7∼10天後,觀察其發芽率,發芽率至少需在85%以上,才算是適用種原,如發芽率偏低,則建議更換新種原。為提高種子田間發芽率,可在播種前以40%腐絕 (Thiabendazole)、50%依普同等可濕性粉劑 (Iprodione) (每公斤種子使用0.5克) 拌種消毒,詳細使用藥劑種類及方法,可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編製之「植物保護手冊」(http://www.tactri.gov.tw/wSite/ct?xItem= 3691&ctNode=333&mp=11)。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5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栽培密度及播種量依花生品種而異。西班牙型 (直立性) 品種,作畦栽培一般每畦種植兩行,畦寬93∼100公分,行距為35公分,株距為8∼10公分,每穴播一粒為宜。播種量則可依種子千粒重、發芽率、行株距之大小及每穴粒數予以估算,估算公式為:播種量 (公斤 /公頃) = (100×千粒重×每穴粒數)/(行距× 株距×發芽率)。種子較小者如臺南選9號,每穴播精選種子準1粒,機械播種則每公頃之播種量約需100∼120公斤,種子較大者如臺南14 號,則需140∼160公斤/公頃。每公頃維持在200,000株∼250,000株。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5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可參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編製之「作物施肥手冊」。一般推薦之每公頃肥料施用量為氮素20∼40公斤,磷酐45∼60公斤,氧化鉀40∼80公斤。前作物為甘蔗、飼料玉米、青割玉米、高粱等作物時可多施氮肥,前作物為甜玉米、大蒜、馬鈴薯、豆科及蔬菜作物時,宜少施或不施氮肥。磷酐及氧化鉀則可依土壤中有效磷及有效鉀含量做適度調整。相關土壤肥分測定值區分及施肥推薦用量參考如下:

       (一)三要素推薦量:

              (1)氮素:20~40(公斤/公頃)

                            前作物為豆科、蔬菜時,宜少施或不施氮肥。接種根瘤菌後,氮素施用量可減為每公頃0∼20公斤。

              (2)磷酐:一般用量45~60(公斤/公頃)

                            磷酐施用可依土壤測定值(白雷氏第1法)推薦如下:

                            土壤有效性磷含量(mg/kg) :等級 :磷酐施用量(公斤/公頃)= 

                            <5     :極低 :90

                            5~18 :低 :60~90

                            19~32 :中 :30~60

                            >32 :高 :0~30

              (3)氧化鉀:40~80(公斤/公頃)

                            氧化鉀施用可依土壤測定值(孟立克氏法)推薦如下:

                            土壤有效性鉀含量(mg/kg) :等級 :氧化鉀施用量(公斤/公頃)= 

                            <17 :低 :60~90

                            17~33 :中 :30~60

                            >33 :高 :0~30

              (二)施肥時期及方法:

              (1)三要素全量當基肥於整地前撒施。

              (2)石灰於播種前約一個月撒施,並予耕犁使與土壤充分混合。黏質土壤的石灰施用量可按推薦量酌增30%。石灰推薦量如下表:

                            土壤pH值 :矽酸爐渣(公斤/公頃) :石灰石粉(公斤/公頃)=

                            4.6以下 : 2,000~3,000 :1,500~2,000

                            4.6~5.0 :2,000 :1,500

                            5.0~5.5 :1,500 :1,000

              (3)始花後期,若鈣仍供應不足,可追施可溶性鈣,對於莢果的充實有更進一步的效果。

              (4)如不施石灰,每公頃施用鉬酸銨0.3∼0.6公斤也有效,已施石灰者,通常不再施鉬酸銨,但缺鉬嚴重時,兩者可同施。

              (5)適宜的土壤pH值5.5∼7.5。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6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一)雜草管理:花生生長初期與雜草競爭能力弱,故雜草防除非常重要。播種前如前期作雜草過多時,可考慮於播種前將接觸型殺草劑噴施於田面,待雜草枯萎後,以曳引機整地後,再行播種。播種、覆土後,可噴施萌前殺草劑 (如施得圃)以防除初期雜草孳生。生育中期視田間雜草滋長情形,施行中耕除草1∼2次,或噴施萌後型選擇性殺草劑 (如花生適用之二合一或三合一殺草劑),殺草劑於雜草株齡愈小效果越好,開花期∼子房柄伸長期 (結莢初期),儘量避免全面噴施,以避免危害正常花苞發育及子房柄生長。至於殺草劑的種類及施用方法可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編製之「植物保護手冊」。

(二)水分管理:灌溉及排水影響花生產量及品質甚鉅。(1)播種時如土壤含水量不足或土粒結構過粗,如水源充足,可順利取得,建議可於播種後1∼2天內進行水分補充,溝灌高度約8分滿,使水可經土壤毛細作用,滲透到種子周遭土壤,可有效確保田間發芽率與提高發芽整齊度。(2)開花期∼果莢發育期間為最需要水分時期,適時適當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莢果順利發育與成長,對日後種子飽滿及產量有促進效果,因此,依田區土壤土質特性適時灌溉2∼3次 (如為臺南16號等多粒型品種,宜再增加1次),溝灌高度可控制在7∼8分滿。(3)籽粒充實期∼成熟期,植株需水量逐漸減少,適時適量補充水分即可。

(三)病害及水分綜合管理:花生為好高溫之熱帶作物,在熱帶地區全年可生長,生育期4∼6個月,臺灣一年種兩季,屬早熟種生育期105∼135天,發芽時最低溫為15℃,生育期最適溫度為白天25∼35℃,晚上20∼30℃,累計溫度為3,000°∼3,600°,低溫則延長生育,15℃以下生長幾乎停止。開花時最適溫度為23∼28℃,若低於19℃時,或高於30℃時,開花數量減少,授粉不良,嚴重影響產量。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17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