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及收穫後處理

       花生之成熟期依品種及生育期期間溫度 (積溫) 而異,判定成熟適收期,除由品種生育特性外,更可由其生理變化特性作直接判定,一般而言花生成熟時,莢果內籽粒充實飽滿到一定程度,種皮顏色由白逐漸轉變成淡粉紅色,種皮表面可明顯觀察到外凸之為管束脈絡,莢殼內側則會呈現光滑且具出現深褐色斑點時,即代表進入採收期,可以人工或利用聯合收穫機收穫。收穫之新鮮生莢果可直接供應蒸煮、冷凍花生,其它則需在太陽下曝晒或利用乾燥機乾燥至含水率低於10% (通常春作收穫的莢果日曬約需3∼6天,秋作採收的莢果則需7∼12天,才能將含水率降至10%以下);莢果日曬雖節省能源,但乾燥過程易受降雨等因素影響莢果品質,且耗時費工和阻礙交通,在農村勞力日益老化短缺之際,實施機械化乾燥作業為降低花生生產成本及提高莢果品質的有效途徑。乾燥後花生一般以尼龍布袋包裝,堆放在通風良好且有防濕及防鼠措施之處所。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栽培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26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一、收穫後,應立即乾燥

       花生收穫後,應迅速乾燥至安全貯藏水分含量10%以下,以免發霉,衍生黃麴毒素。

二、收穫及乾燥時,應避免傷及莢果

       受傷之莢果易為有害病菌侵入,而造成污染。因此在收穫及乾燥過程中,應儘量避免傷及莢果。

三、乾燥後貯藏前,應揀除夾雜物及未成熟的莢果

       夾雜物和未成熟的莢果能使貯藏溫度升高及導致水分的凝結,容易促使黃麴黴菌之生長繁殖,故在貯藏之前應將其除去。

四、貯藏處所通風良好

       貯藏花生的地方,應有通風設備以維持良好的通風,以避免溫度及濕度升高,而予黃麴黴菌生長繁殖之有利環境。

五、貯藏前倉庫須經消毒

       貯藏前應將倉庫打掃乾淨,並加以消毒。至於消毒使用燻蒸劑的種類及方法,請參照「植物保護手冊」中推薦使用之。

六、堆積時應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

       應將包裝好之花生貯放在能通氣的木墊板上, 每隔4包之高度應再放一層墊板,層層堆放至與天花板距離一定空間為止。同時,每排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便管理及良好的空氣流通。

七、防止鼠害

       應儘量防止老鼠進入倉庫,以免危害花生,導致黴菌的侵入造成污染,影響花生的品質。

(參考資料:臺灣花生技術及收穫調製。2017。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第26-27頁。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