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及收穫後處理

葡萄採後處理應注意事項

       葡萄汁多味美而且富含多酚等營養,尤其是巨峰葡萄果肉Q又甜中帶酸,深受消費者喜愛。臺灣葡萄栽培歷史源於1684年,超過300年歷史,利用獨特的地理條件,不斷調整栽培管理技術,結合修剪催芽設施栽培葡萄,發展出多種栽培模式,但臺灣地處熱帶-亞熱帶,無論調節何種產期,葡萄採收時之高溫如果未妥當處理仍會發生很高的損耗率。調查巨峰葡萄為非更年型性果實,生理活性比較低,損耗主要原因為失水造成的果梗或小果梗褐化、脫粒與果粒軟化皺縮,也有晚腐病害或貯藏期灰黴病引起腐爛。

       葡萄為新鮮有生命之個體,自樹體採收後仍繼續進行呼吸作用、蒸散作用等生理活動,最後腐敗或腐損,才是死亡。一般葡萄溫室栽培春果、露天栽培夏果或秋果自催芽至採收約150天,露天冬果約120天即可採收,此時依巨峰葡萄品質標準糖度應達18°Brix以上、可滴定酸0.4-0.7%、粒重夏果12g以上冬果10g以上、果皮紫黑色並有完整果粉。雖然葡萄果實成熟度低者有較好的貯藏運輸能力,但酸度高市場接受性較差,如要提高糖度而太晚採收,又因巨峰葡萄具易脫粒特性不耐貯藏。為避免因處理不當引起損耗,將葡萄採收後應注意事項概述如下:


1.採收:

       水果採收成熟度影響品質與貯藏能力,有許多種方式判斷成熟度,就葡萄而言一般以修剪催芽後日數計算,夏果、秋果及溫室春果約150天,冬果120天,但溫室春果因提早於11月修剪,期間如遭遇長時間低溫影響,適合採收日數會延長到160天,但要於短時間內採收結束,不可掛留於樹上太久。葡萄進入採收期宜在清晨至日曬前(約8時)採收,因為此時段溫度較低,田間熱也比較低,如果等到艷陽高照或下午採收,因呼吸速率高,就容易發生果粒軟化及後續產生脫粒之問題,採收方式連同套袋一起採,然後整齊堆疊於塑膠籃內,再以推車或搬運車運送至集貨場。

 

2.集中處理:

       因臺灣葡萄大多是小面積栽培(小於1公頃居多),目前並無完善之預冷設施,預冷可移除田間熱,有助於採收後品質,因此雖然無預冷設施,仍應儘速運至陰涼處或包裝場,避免置於田間曬太陽,如果數量多一時無法整理包裝,可連套袋整籃先放冷藏庫冷藏,待要販售時再取出整理包裝。

 

3. 分級包裝:

  一般農友並無包裝場,大多於田間農業設施處包裝,為應注意通風良好、光線足並且衛生良好,達到小而美之包裝場所。分級包裝時自套袋將果穗取出,宜採用將套袋撕開之方式,以免套袋與果粒磨擦使果粉受到破壞,因為果粉為優良葡萄重要指標。

  果實分級包裝時要進行果穗整理,例如除去裂果、腐爛果、無子果、病蟲害果、未授粉受精綠色小果及著色不良之果粒,並以細毛刷去除表面汙點,著果後果穗整理時未清洗花穗,需清理宿存之小花(俗稱花屎),提升果穗清潔度。分級包時依果穗形狀、粒數及果粒大小整齊度(果粒均勻度)、著色程度等分級,再進行包裝。

  近年來因配送業發達,發展出小包裝直銷,農友更應嚴格落實分級,避免消費爭議,此外,巨峰葡萄容易脫粒為遺傳特性,可利用三角袋包裝,具有防止或減少運送過程搬運震動引起之脫粒之效果,而且可以保護果粉,但採用三角袋包裝時要將袋口紮緊,以使果粒不致鬆動;再者葡萄採用套袋之觀念已普遍被農友接受,採用套袋具有防止鳥害、蟲害、果粒擦傷、避免農藥直接與果粒接觸等好處,但農友在包裝時習慣於果穗取出後將套袋反摺1/3,然後將果穗放在其上,再將果穗裝籃、裝箱或裝盒,這樣等於將果粒直接與套袋外部接觸,失去套袋之意義,但消費者認為這樣才是真正有套袋,因此,在面對消費端時應予以說明或提供整園套袋之圖片,使消費者明瞭套袋與未套袋之差別,正確之包裝應採用亮光紙襯底,乾淨又好看,溫室葡萄利用新的套袋襯底,同樣具有襯托葡萄果粉之效果。另一方面,包裝應嚴格選擇檢查,不能有上層優良但下層參差不齊之現象(所謂藏底),畢竟信用是最重要的,才能建立消費端信心。


4.貯運:

       裝籃進行販售者應保持通風,裝籃後請販售商儘快運至市場或入冷藏庫,避免放在田間引起損耗,尤其是夏果,整籃堆疊後通風不良,又溫度高易引起損耗。採用直銷販售者仍應以冷藏運送,臺灣運輸行程雖短,但盒裝之葡萄裝在車內,如果未冷藏,高溫將引起損失並降低品質,因此宜採用冷藏運送,以維持品質並減少損耗。

  葡萄利用產期調節技術幾乎可週年生產鮮果,應落實上述採收後注意事項,確保果實自產地至消費者之品質,提供優質安全的葡萄予消費者。


(原文網址:https://kmweb.m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18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