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輪作 草莓與水田輪作為早期臺灣莓農普遍利用之夏季莓園管理方式。莓農於每年 4 月草莓產季結束時除去田間覆蓋於畦面之塑膠布,並進行整地與灌水後,插秧種稻,於水稻收割後,整地作畦,重新種植草莓。此一方式適用於地表平坦及有足夠水源可作水田栽培之傳統露地式莓園,不適用於高架草莓園或設施內之莓園。草莓如同其他旱田作物,長期於同一地點種植同一種作物,因病蟲害感染源與有害生長物質累積於土壤中,容易產生連作障礙,導致植株生長發育不良及產量下降,藉著與水田輪作使莓園於夏季處於長時間之淹水狀態,可以大幅改變土壤之微生物相與田間生態,有效消除不利草莓植株生長之雜草及病蟲害感染源,且可以避免莓園因長期旱地連作所引起之土壤酸化及生產力下降之問題。而水稻收割後之稻桿殘株鋤耕入土後,亦可增加莓園土壤中之有機質含量。水田另具有涵養地下水之功能,故從生態環境與莓園永續經營角度來說,與水田輪作實為一理想之莓園夏季經營管理策略。然而水田輪作須對莓園進行整地規劃,水稻栽培期間又須投入密集之勞力、材料與肥料及病蟲防治成本。現今穀價低迷,水稻栽培之經濟效益多為負值,入不敷出,因此現今已少有莓農採用。
(參考資料:農業推廣諮識+/李國譚助理教授/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88期/草莓園夏季休耕與輪作植株管理)